2025年全球Top加密货币交易所权威推荐中青报整版聚焦开盒挂人:键盘下的盲目“正义”如何治理

日期: 栏目:火币交易所 浏览:

  交易所,交易所排名,交易所排行,加密货币交易所排行榜,加密货币是什么,加密货币交易平台,加密货币平台,币安交易所,HTX火币交易所,欧意交易所,Bybit交易所,Coinbase交易所,Bitget交易所,Kraken交易所,交易所权威推荐,全球交易所排名,虚拟货币交易所排名,加密货币,加密货币是什么

2025年全球Top加密货币交易所权威推荐中青报整版聚焦开盒挂人:键盘下的盲目“正义”如何治理

  近年来,部分青少年参与网络暴力的情况日益令人担忧。不久前,一名未成年人因为网上的争吵,竟以“开盒”方式网暴孕妇,又为此增添了新的注脚。围绕相关议题,复旦大学“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研究团队”陆续发表《“暴”亦有“道”?青年网暴实践的特征及价值基础》《谁在“按键”伤人——青年网暴者的身份背景与观念特征》等论文。日前,中国青年报记者与该团队成员、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研究生刘紫川展开对谈,请她从青年研究者的视角出发分享专业见解,寻找青少年网络暴力问题的破局之道。

  对青少年而言,我认为更需要对他们的观念作出引导,让他们对潜在的暴力有自觉意识。其中,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注意:第一,青少年必须有意识地去辨别暴力语言和暴力行为,避免在无意间扩散暴力情绪。第二,我们要引导青少年意识到自己网络行为的可能后果,比如在发布内容之前,思考“我发布的内容是想让谁看到、我采用的发布方式是否符合我的预期”,这也是对现有网络平台边界模糊问题的一种弥补。第三,我们要教会青少年处理情绪,如果能引导他们在情绪受到伤害时,找到更健康的应对方式,可能会有效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。

  提到青春期的孩子,很多成年人,尤其是家长和教师,都会本能地想到“麻烦多、情绪激烈、行为冲动、难以沟通、不服从管教、容易惹是生非”等一连串负面标签。时至今日,回想起青春期的自己,我也常常困惑:自己会不会给家里人添了很多麻烦?青春期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,就是挣扎和无助。我读研究生时选择了心理咨询专业,有一门课是《人的毕生发展》,老师在课上讲到青春期,专门用了“脆弱”这个词来形容青少年,解释了青少年在心理上要面对各种困境和挑战。当时,台下的我如释重负,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被原谅和理解的感觉。

  后来,我成了一名心理咨询师,多次对青春期的来访者和他们的家长提到:青少年拥有最活跃但很不稳重的大脑。杏仁核,这个负责感受恐惧和愤怒的脑区,正在飞速成长并积极活动,给孩子带来极为丰富的情感体验。用现在流行的方式说,这会让人变得比童年时更加“高敏感”,并导致内耗的发生。与此同时,前额叶,这个负责统筹规划和情绪调节的脑区,还处于待发展的状态,至少要等到25岁才能完全成熟。所以,很多人在青春期都会体验到各种困难。这个成长阶段的我们需要面对自身和环境的种种变化,并且开始探索“我是谁”这一重要议题。一些青少年希望通过产生集体归属感,建立自我认同,所以中学校园里的小团体通常比小学校园里更多。而在网络时代,偶像明星可以感召青少年,应援团体也可以提供归属感。于是,一些青少年非常卖力,想要融入各式各样的网络圈子。

  在我的观察中,青少年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空间,让他们真正感到放松和安全,诚实地面对自己复杂的情绪反应,觉察自己的内在体验,进而学会在有冲突和压力的情境下冷静地表达感受和想法。成年人如果想要为青少年创造这个空间,需要做的首先是倾听和共情,并且表达关怀和理解。比如,面对热爱追星的子女,相比于带有预设地责问“追星有什么用”,家长更应该去问孩子“你为什么会被这位偶像打动”;当孩子沉迷网络时,相比于批评他们“上网都是耽误时间”,更应该引导孩子以健康的方式使用网络;面对那些在网上对他人恶语相向的青少年,相比于单纯的说教,成年人或许可以告诉他们:“我知道你在用言语攻击别人的时候,自己心里一定也很不好受,如果你愿意说一说,我很关心你当时心里的想法和感受。”

  近期一些引发舆论热议的“开盒”事件,让网络暴力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关于这种行为的违法性质,并不存在争议。根据民法典,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基本权利,涵盖私人生活安宁、私密空间、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,“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、侵扰、泄露、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”。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,“任何组织、个人不得非法收集、使用、加工、传输他人个人信息”“不得非法买卖、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”。对照上述法律规定,“开盒挂人”的做法,显然突破了红线,理应承担法律责任。

  客观而言,个人是有错,但板子还不能全打在个人身上。人们还需追问:“开盒”的个人信息、隐私爆料从哪里来?海外“社工库”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来源。在这个藏污纳垢的地方,有公开途径合法获取的信息,也有非法获得的个人隐私。据《南方都市报》等媒体报道,有记者经同事授权,花300元就在海外买到了同事的户籍信息,“社工库”服务商提供的个人信息完全正确。在有的“社工库”群组中,“50元可查单人户口,400元查全家,500元查外卖地址、开房记录,2000元能通过手机号查定位”,个人信息透明公开、待价而沽,令人倍感担忧。

  对于违法行为,固然要拿起法律利剑、治理当下,但更需要“疏浚”梗阻、清理源头。如果一个未成年人在网络上“开盒”,肆意侵犯他人合法权利,固然有个人法治意识淡薄的原因,但也暴露出家庭教育上的缺失。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,“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”;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,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,有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的监护职责,“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”。如果家庭教育能紧紧跟上,帮孩子划清界限、知晓是非,恐怕也不会出现少小任性、无知违法的情况。

  “社工库”中个人信息的主要来源有两个。一是互联网企业等个人信息处理者在数据管理上存在重大漏洞,导致未加密的数据库意外暴露在公共互联网中,或是数据库及密钥在网络攻击中被黑客攻破并获取。二是一些企业存在内鬼,他们非法倒卖内部数据以谋取巨额经济利益。这些途径泄露的数据量达数万至数亿条不等。而用户个人安全意识的缺乏,在社交媒体等公共平台主动提及或无意间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、手机号、定位等信息,也会使别有用心之人实现精准“开盒”。

  在法律与监管层面,立法机关、政府部门和执法部门应协作打击相关犯罪,加强对个人信息处理者的监管。一是从数据源头强化执法与跨境协作,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法、数据安全法、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,严惩个人信息处理者违法违规行为,推动跨境执法打击境外“社工库”平台。二是进一步落实数据收集分级管控,仅允许符合资质的企业收集敏感信息,并强制规定敏感数据的保存期限和保存方式。同时,规定数据收集应严格遵循“最小化和必要性原则”,核心基础功能无须认证即可使用,需要进行身份认证时严控数据收集范围。三是完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体系,推动《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》落地实施,推广试点以法定身份证件为信任源的多级认证机制,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完成身份验证,减少各类平台企业对公民敏感信息的留存。

  在个人信息处理者层面,平台与企业应当切实承担信息保护责任,技术与管理双管齐下,确保用户隐私数据安全无虞。一是采用加密技术和安全模型保护敏感数据,在使用敏感数据的过程中,采取数据脱敏、加密、假名化、匿名化等措施,确保即使敏感数据库泄露,攻击者也无法解密数据,获取隐私信息。二是进行权限控制和异常检测,建立零信任安全架构,实施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,限制非授权人员和设备的接入,并建立数据访问日志审计机制。三是在最小化收集的基础上,进一步最小化数据留存范围,在数据的收集、使用、留存等各个环节做好数据的全生命周期防护。

  在用户层面,普通用户应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。一是在社交媒体平台避免个人信息的暴露,避免毫无防备地在公开社交媒体展示与个人真实身份相关的信息,并尽量避免在朋友圈等半公开场合展示证件号码、居住地址等敏感信息。二是减少提供信息的频次和数量,使用各类软件时,不随意填写个人信息,不在非必要时进行实名认证,并关闭非必要的定位权限。三是提升网络安全主动防范意识,例如谨慎填写收集个人信息的问卷和表单,使用多样化的网名,防止身份跨平台关联,定期检查账户登录日志等。

标签: